三明医改模式是中国在福建省三明市推出的医疗改革试点,旨在通过系统性调整医疗机构的管理、药品采购、医生薪酬等方面,解决“以药养医”的问题,降低医疗成本,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。核心要点:
药品集中采购和降价:推行药品集中采购,大幅压低药品价格,减少医院从药品中获利的空间,打破药企与医院之间的利益链条,遏制药品回扣,控制医疗费用上涨。
过去,是以单个医院或地区为单位进行采购,医院内部的药品采购部门或者领导层决策如何采购药品;
现在的集中采购模式:由国家或省级层面的集采办(通常隶属于医保局或卫生健康委员会)统一组织、领导采购。这种模式下,多个医院的需求被统一汇总,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采购订单
因此,医院的药品采购权利有所削弱,采购决策更多是由上级部门集中管理和决定
医生薪酬制度改革:取消药品提成(以药养医),以绩效考核和服务质量挂钩,减少医生通过开药获取额外收入,转为通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获得收入。
分级诊疗体系建设:通过优化资源配置,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,鼓励患者在县、乡等基层医疗机构就诊,缓解大医院的压力,推动医疗资源合理分配。
医疗保障支付改革:通过医保制度改革,提高医保支付效率,限制过度医疗行为,确保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。
医患矛盾的缓解:通过标准化的医疗服务和集中采购,使医疗费用降低,缓解了患者对高额医疗费用的抱怨。
政策推行的主要目的
缓解医患矛盾和民怨:通过降低药品价格和规范医疗服务,减少了医疗费用负担,逐步缓解患者对医疗资源的焦虑和不满。
老龄化收费布局: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,医疗服务需求急剧上升,三明模式推动标准化医疗服务,逐步形成对医疗费用的“梯度化”收费结构。基础医疗和标准化服务对普通患者收费较低,而针对富裕阶层的个性化医疗服务则收费较高。
财政和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:通过减少药品和医疗设备的费用,降低财政压力,确保医疗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。
权力资源向上转移
全面推广的难度和挑战
利益调整阻力:三明医改触及了医院领导、医生、药企的利益,尤其是中小药企和医院领导层对集采、降价和薪酬改革可能产生强烈的反对。短期内,这种利益调整会面临很大的阻力。
医生积极性问题:医生收入由药品销售转向服务质量挂钩,这种转变需要较长的适应期,医生的积极性可能受到影响。此外,绩效考核标准和服务质量的评估可能缺乏明确的标准,增加了执行难度。
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不足:分级诊疗体系需要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,然而目前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缺乏足够的设备和专业医生,导致患者仍然倾向于前往大医院,这与政策初衷相违背。